理想城市的历史
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以及后来文艺复兴时期V.斯卡莫齐等人提出的一些城市规划模式。他们都以“理想城市”为题发表论著。
维特鲁威的理想城市 维特鲁威承继古希腊 希波克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和有关城市的论述,提出了理想城市的模式。他在《建筑十书》中对城址选择、城市形态、规划布局等作了论述并提出理想方案。他说城址的选择要有利于避开浓雾、强风和酷热;必须占用高爽地段,远离疫病孳生地;要有丰富的农产资源和良好的水源;要有便捷的道路或河道同外界联系。他绘制的理想城市方案,平面为八角形;城墙塔楼的间距不大于弓箭射程,便于防守者从各个方面阻击攻城者;城市道路网为放射环形系统;为了避强风,放射道路不直接对着城门;在城市中心设广场,广场的中心建庙宇(图1)。 理想城市
文艺复兴时期设想的理想城市 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发现了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遗稿。L.B.阿尔伯蒂、伊尔·菲拉雷特、斯卡莫齐等人师法维特鲁威,发展了理想城市理论。阿尔伯蒂1452年所著《论建筑》一书,从城镇环境、地形地貌、水源、气候和土壤等着眼,对合理选择城址以及城市和街道等在军事上的最佳形式进行了探讨。菲拉雷特著有《理想的城市》一书,他认为应该有理想的国家、理想的人、理想的城市。1464年,他提出一个理想城市方案的几何图形。后来欧洲国家设计的许多城堡,都受他的影响。斯卡莫齐按菲拉雷特的设想,制定威尼斯王国帕尔曼诺伐城的规划,并于1593年建成。此城是边境设防城市,中心为六角形广场,放射形道路用三条环路联接。城市中心点设棱堡状的防御构筑物。斯卡莫齐的另一个理想城市方案是:城市中心为宫殿和市民集会广场,两侧为两个正方形的商业广场,南北两个正方形分别为交易所和燃料广场。中心广场的南侧有运河穿过(图2)。 理想城市
文艺复兴时期实际上按理想城市方案建造的城市并不多,但这些方案设想对欧洲后来的城市规划思想颇有影响,欧洲各国的军事重镇如法国的萨尔路易等城市大都采用了这种模式。
《我的理想城市》作文
我的理想——发明家
每个人有着各自的理想,有的想当警察,有的想当医生,有的想当邮递员,而我的理想却是想当发明家,让未来的人们在城市生活的更加美好。
20年后,我当上了发明家。我先要发明一种药丸,人吃了可以长生不老。我还要建造空中花园,上面有很多花草树木,还有游乐设备,上面没有噪音,是个清静的好地方。我还要发明高空自然型高速公路,全是由云建设而成的地面,路很宽,不会出交通事故,可以放心的开车,地面的摩擦力很小,速度就很快,这样就可以更安全更快的到达目的地。我还要发明一种能让人瞬间转移的机器,能让人从一个地方直接到另一个地方,非常方便,这种机器是公用的,每个城市只有十个,我还要发明很多很多的东西,如:太阳能汽车、万能钥匙、不会装满的垃圾桶等等……
我发明的这些东西既实惠又好用,同学们,如果你是发明家,你会发明什么东西呢?
《超大城市》建筑发展图文攻略详细解析 怎么发展建筑
1、市政建筑
市政厅
市政建筑是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
市政厅就城市首先需要建立的建筑。
所有其他建筑必须通过道路直接和间接的与市政厅相连才能发挥作用。
医疗建筑
医疗建筑是公共卫生的基础设施。
这是民生的基础建筑。
可以通过不同的资源投入和需求建造不同规模的医疗建筑。
配给站
配给站是各种生活资源的处理监控场所。
一定区域大小的街区就需要一个配给站维持运转。
公共治安建筑
维持公共治安的市政建筑。
同样也可以修建不同的类别和规模。
也可以定义自己喜欢的建筑风格。
消防建筑
消防建筑功能就是消防。
城市安全的保障建筑。
点击查看大图
绿化建筑
绿化建筑可以解决部分环境问题。
同时绿化建筑也有其实用的民生功效。
例如修建带绿化带的停车场。
点击查看大图
2、公共事业建筑
发电站
发电站给居民提供基本的电力资源。
城市发展必须要充足的电力供应。
同样的还有石油和水资源供应建筑。
回收站
回收站是城市垃圾回收和处理的核心。
城市规模越大,对回收站的数量和规模要求越高。
3、商贸建筑
零售商场
零售商场可以实现居民的购买愿望。
可以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同时,零售贸易对区域内的民意有很强的作用。
属于居住街区的配套建筑。
写字楼
写字楼、大型商厦属于高级的商贸建筑。
能够解决大量的就业并提振经济。
体育、娱乐建筑
这也是商贸建筑的一部分。
为民众提供体育和娱乐的消费。
4、装饰建筑
地标建筑
装饰建筑是城市美化的手段。
同时也是城市的名片和标志。
对改善环境状况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点击查看大图
绿化建筑
绿化建筑则完全是为了环境民生而派生的建筑。
一座城市不能光顾经济的发展,不重视环境问题。
否则会导致民意的严重反弹。
5、交通建筑
道路
道路是基本的城市交通手段。
可以选择不同宽度不同形状和风格的道路进行修建。
点击查看大图
桥梁也是如此,快速的立交桥可以缓解城市的交通拥堵情况。
当然,道路和桥梁最终是需要连接的。
将所有建筑相互连接起来,城市才能正常运转。
可以通过上档键调整桥梁的高度。
车站
车站是公共交通的枢纽。
城市的交通很大程度要依赖分布的不同规模的车站。
机场
机场则是高级的交通建筑。
可以大大提升城市的交通效率以及经济产出。
6、特别建筑
DLC中还为玩家准备了很多特别的建筑。
例如中式、欧式等等风格的民宅。
海滩和雪景下的精致房屋。
点击查看大图
这些都是用来给玩家规划理想城市用的。
点击查看大图
7、民宅
名宅是居民居住的基础建筑。
修建是可以自定义名宅的密度和规模。
名宅的类别和风格也是可以自选的。
点击查看大图
不同的民宅会吸引不同的人力资源。
因此需要哪种人才就修建哪种住宅。
当富裕人口变多时,别墅也是一种民意需求。
点击查看大图
8、工业建筑
工业建筑则是发展制造业、高科技工业园和重工业的建筑。
这类建筑需要相关技术工人的支持。
同时依赖资源的供给。
点击查看大图
重工业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提供较强经济输出。
同时也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对资源的消耗也较大。
相对高科技工业的资源环境问题较小,但是人口素质则要求较高。
点击查看大图
合理进行产业规划,稳步的耐心发展基础设施。
在资源和消耗间达到平衡,在民意和发展间取得共识。
一个片区一个片区的进行扩张,一座座建筑群将拔地而起,超大城市即将建立!
急需一篇论文《我的理想城市》,字数2000字以上, ...
我写过一篇是《我眼中的世博新科技》内容是关于智能城市的 你参考一下好吧/(^o^)/~我眼中的世博新科技之“智能城市”计划
摘要:人类发展过程也就是不断追求和探索更佳城市生活的历史。追求更美好的城市生活,提升和实现高质量的城市美好生活,不仅是发达国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当然也是发展中国家今后和未来发展中更需要优先考虑并解决的主题和难题。城市是科技创新的载体和核心,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城市科技创新加快了城市的更新和生活的提升。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人类借助新科技,不仅有能力更好地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种种“病端”和问题,而且有能力利用科技创新成果创造全新的更具活力、魅力和高质量的城市人居新模式,并为我们的发展和交流开拓前所未有的城市新时空,如智能城、科技城、历史城、文化城、信息城、绿色城、健康城、生态城、太空城等。本文将着重浅谈“智能城市”计划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正文:世博会是全球综合性的国际盛会,它的宗旨是“理解·沟通·欢聚·合作”。举办世博会不仅加强了各国之间的相互交流与互动,而且对人类和平发展科技事业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本届世博会响亮地提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better life)”,探讨了人类城市生活直面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是一曲以“创新”和“融合”为主旋律的交响乐,是人类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未来城市的建造必须以实现人类、城市和地球这三个有机体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科技必将是推动三者发展的关键因素。
今日之城市的“基本面”是大有益于人类的,不过在一些高度城市化的国家,也出现了不少“城市病”,以致出现了“逆城市化”的思潮。面对这种情况,研究城市如何让人类生活更美好,就成为“人”字第一号的大课题。在上海世博会上,各国都会展示他们努力建设更好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成就,也会开展各种研讨,探讨新的锦囊妙计。思科馆提出的“智能城市”计划就是本届世博会的亮点之一。
智能城市(Intelligent City)是智能建筑多样化特征的一种表现形式,智能型建筑IB(IntelligentBuilding)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它的基本要素是通信系统的网络化、办公业务自动化和智能化、建筑柔性化和建筑物管理服务的自动化。
“智能城市”依托于无线数字综合服务平台,其网络环境包括宽带网、移动互联网、电话网、电视网和各种无线网络等,服务内容包括计算、管理、控制、资源浏览。通过这种综合服务平台,“智能城市”将为居民提供便利、安全的生活环境,同时为政府管理城市提供便捷,在节约社会资源方面将发挥巨大的作用。通过网络控制智能大厦、智能住宅,并按需运行公交系统,让能源的使用情况可视可控,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降到最低,从而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正在日本进行的“智能城市”项目,囊括了15家日本顶级高科技企业的环保技术,城市中的一切尽在电脑掌控。在日本进行的“智能城市”项目中,集中控制装置可以通过网络控制智能大厦、智能住宅,并按需运行公交系统,让能源的使用情况可视化、可控化,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降到最低,从而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而在韩国SK电讯与中铁二局共同打造的“智能城市”计划中主要方向是为城市提供先进的城市管理服务,智能的环境保护、废弃物综合回收与利用,公共安全保卫,韩国SK电子竞技、数字娱乐等。合资公司将首先以成都金马国际体育城项目为示范区,进而为其他城市提供服务。
我去世博园思科馆参观时,就亲身体验到了“智慧城市”带来的安全便捷,了解到了城市管理者如何运用“智慧”的工具更及时地响应事故,排除灾难隐患,更高效地部门协作,更人性化的市民公共服务。智能化的交通将会准确地感知并有效分配道路、停车场等公共资源。城市道路不再拥堵,停车难不再是令人头疼的问题;网络一站式服务可以创造更丰富的市民应用,“市民卡”将成为城市通行证,佩戴的手表会把你的血压、脉搏等信息传输到医院,再播报医生提供的健康咨询;你家的房门会在遇到小偷撬门时,自动发警报到小区保安的手机上……这充分展示了“智能+互联+协同”的智慧城市理念。
对于智能城市我有着一些自己的构想,一些太阳光非常充足的城市,可以试着搞一些“太阳房”,将免费的能源应用到每家每户很符合绿色环保的理念。看着形态各异新奇完美的各国国家馆,我想未来的城市建筑不应该仅仅是传统的东南西北的方形建筑或圆形建筑,可以根据实地情况进行创新、变化。建筑最外层可以仿照鸟巢做成网格状,网格可以根据朝向不同而有疏有密,这样可以控制阳光照射程度,从而在降温和采暖方面发挥优势。网格很轻盈而且防风抗震,具有很好的横向稳定性。而且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我们可以随时将新材料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城市将会更加智能,中国也将更加富强!
正如古希腊先哲亚里斯多德所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People come together in cities in order to live; They stay there in order to live well.)民生是“生活更美好”的下限,而生活更美好的上限是个变量。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21世纪是新城市时代,21世纪是城市化经济时代。我们已经进入了人类历史上一个全新的时代,全球的城市化时代和城市的全球化时代。在全球化浪潮下,21世纪人类之发展,城市将作为主体在全球网络中参与竞争。只有城市,没有国界;只有全球之城,没有政治之都。谁抢滩,谁就获得新的发展机遇,而城市间的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将是这场角逐中的关键。通过对城市发展和美好生活的展示,通过对主题的沟通、研讨与交流,推动全球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创建绿色城市,构筑和谐家园”理念的实践,提高人类关于城市发展以及城市生活的反思和再认识。
期待“智能城市”计划,期待美好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中国期刊网 《世博解码 从爱知世博折射2010商机》 凤凰网 新华网 《中国与世博》 《走进世博会——世博历史150年 》 《城市意象》
《我的理想城市》城市规划概论论文,要求2000字以...
内容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也是我国城市化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城市化 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涵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思路的集中体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是实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进一步促进农村城市化的新举措。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生产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生活宽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加强扶贫开发工作。 乡风文明—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 村容整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 管理民主—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在全国农村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 可以看出,“十一五规划的论述概括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实际上就是要实现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化、市场化,实现农业的新型工业化、产业化、企业化,实现农村的城镇化,农民成为与城市居民具有平等身份的社会成员,这些都应该包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中。 实行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市场化、工业化、企业化,最终结果是大大节约了农业生产的成本,节约了劳动力,这样就会产生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而农村富余劳动力要靠工业化和城镇化来吸纳。农业现代化的结果是,传统农业和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农业脱胎换骨,变成现代化的、社会化的、市场化的农业。一部分农民成为新型的现代农业的经营者、劳动者,一部分农民成为工业和其它产业的经营者、劳动者,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现代城镇居民。农村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这也正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城市化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城市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向城市不断转移以及城市空间不断扩大的过程,包括基础设施的配套、城市功能的健全、生活环境的改善、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方方面面,而不仅仅是人口、用地规模扩张,城市化需要坚实的经济作基础,兴旺的产业作支撑。既有数量的扩大,又有质量的提高,是一个全方位、多元化、多层次的综合过程,更是逐步的、渐进的过程,需要长期艰巨的努力。 推进城市化要积极稳妥,既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又要从实际出发,立足于经济基础,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与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 我国建国至今,在不同的时期城市化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起步阶段(1949-1957年。这是我国三年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实现的时期。围绕着156项重点工业项目进行的工业基本建设,吸引了较多农民进城镇和工矿就业,一批重点城市扩建,城镇人口增长极快,从1949年的5765万增加到1957年的9949万,平均每年增加523万人,城市化水平从建国时的10.6%增至15.4%,平均每年提高0.6%。
剧烈波动动荡阶段1958—1965年。这段时期国民经济大起大落,工业项目上上下下,这种国民经济的剧烈波动极大影响了城市化的发展,使其呈现出动荡起伏的特征。
停滞阶段1966—1978年。这一阶段正处于政治动荡,极左思潮泛滥的“文革”时期。由于有效需求缺乏和政治运动的影响,使国民经济遭受到极大的破坏,城市停工停产,工业扩张无力,无法吸收城市自身的就业人口,非城市化的思潮达到登峰造极。
稳定发展阶段1979年-2002年。1979年至2002年,是我国城市化稳定发展时期。 这一阶段开始,由于大批知识青年返城,城市人口增加较快。此外,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重新认识,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出现了巨大转变。农村生产经营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劳动生产率,出现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很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镇打工、经商,又进一步促进了城市人口的增长。
高速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2002年的十月,第十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把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进一步推向高潮。笔者认为,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尤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被明确写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更使得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入了一个独特的高速发展时期。 十六大之前,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眼光仅仅集中在城市的建设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方面,忽视了农村在城市化发展中极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农业大国,农村的推力更是不容忽视。十六大确定了大力发展农业、极力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系列重农、惠农政策,从而把城市化的发展重心转向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倡导农民生活方式城市化方面。这首先从理论上符合了城市化的定义:即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的变化所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的过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对城市化的定义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它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城镇人口不断膨胀,城镇数目不断增加,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农业用地逐渐转化为城市性地域;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文化和价值观念成为社会文化的主体,并在农村地区不断扩散和推广,城乡居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不断得以改善并逐步实现现代化。 因此笔者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一致的,它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经阶段,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城市化之路。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必将带来我国城市化水平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质量的显著提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我国城市化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城市化的必然要求。 城市化的发展归根结底是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将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中解放出来,使之在第二、三产业就业,从而提高城乡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加强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使城市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容量和辐射力;改善农村的环境和基础设施,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进一步缩小城乡的各种差距……而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因素既有来自于城市二、三产业的拉力,也有来自农村的推力,尤其对我国这样的农业大国,忽视农村在城市化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将给我国的城市化发展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而要消除这种不良影响,使我国的城市化顺利发展,就必须重视农村的建设。目前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正适应了城市化发展的这一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从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的轨迹来看,城市化的发展呈现出由不平衡发展趋于平衡的规律。在某种形态的城市化开始时,是在首先实现突破的地方取得发展,然后再向更多的地方铺开。当一国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时,也是先从经济发达地区实现迅速发展,再逐步向经济后进地区铺开。例如英国于18世纪后半期首先实现工业革命,到1850年其城市化水平已达到50%。1900年,当世界城市水平为13.3%时,英国则激增至78%。直到20世纪后半时,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才发展到与此相当的水平。
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也呈现出同样的趋势,如目前我国东部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城市化水平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随着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指导思想的全面实施,,这种东西部城市化水平的极度不平衡状况将得到进一步改善,我国的城市化也必将进入一个高速的、趋于平衡的、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城市化的必由之路。
我国的城市化率要提高,就必须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到城市中来,从而提高城市人口的比例。而目前我国城市现有的吸纳能力和就业岗位根本不能满足大量存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另辟蹊径,即通过推动农村经济自身的发展,尤其是农村二、三产业的大力发展,就地吸收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并改变这些农村地区的面貌,使之成为城市地区;我国城市化的质量要提高,不仅要注重城市自身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必须保证农村地域在向城市地域转变过程中的质量,以及新转化为城市居民的那部分农民的技能和素质的提高,而这些技能和素质的提高要靠进入城市之后去学习是不现实的。因此,他们必须在进入城市之前就得到培训。 由此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由不平衡趋于平衡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王伟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N].学习时报,2006 2.颜昌成.推进城镇化应走内涵式发展之路[N].中国建设报,2003 3.余戎,罗清萍.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偏离以农民为本的表现及其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05